根源印象
臺灣農村生態、地景多元,平原上隨著水利系統分佈著水田或旱田,民居或散或聚錯落其間,濱海則座落著許多小漁村,海洋與陸地間在淤積過程漸成一窪一窪的魚塭。丘陵地帶經過墾植常見保持水土的梯田與茶園,高山則是由原住民部落、溫帶果樹或高冷蔬菜構成一片風景。根源印象集結各樣臺灣農村影像,呈現日常的生機蓬勃,以及各式主題的景況,就讓我們追根究柢、追本溯源,一探臺灣農村風光。

水蜜桃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水蜜桃
桃子為一營養成分高的水果,內含人類所需的維生素B、C等,果肉多為白色或黃色,口感香甜多汁。桃花可作為觀賞用途,桃枝或桃木在中國文化當中,可作為趨凶避邪之用,果實多汁可生食、曬乾、製作罐頭等等,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作物。桃子屬溫帶水果品種很多,果皮大多帶有細微纖毛。在臺灣主要的水蜜桃產地主要產自中橫和北橫沿線,其中桃園市復興區及臺中市和平區最為眾人所知,也因為海拔高低的因素,產期主要從六月初至八月下旬陸續盛產。

香菇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香菇
香菇需要靠木頭作為媒介生長,屬於木生性菇類,中高海拔闊葉森林地帶,是香菇生長的良好環境。尚未開發人工栽培之前,食用香菇主要來自國外進口及野生採集,後者更成為早期高山原住民維生活動之一。臺灣香菇栽培最早首見於1909年日本技師在南投埔里使用段木栽培。1970年代中期以後,開發出太空包栽培,業者逐漸改採其模式進行栽培,原有段木栽培限縮至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南投等近山區之原住民部落或客家聚落。

飛魚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飛魚
世居蘭嶼的達悟族以捕魚等為生,其中最重要的魚種為每年春季隨著黑潮游來的飛魚,也衍生出達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祭典儀式。達悟族人會在每年二、三月舉行飛魚祭,六、七月時飛魚汛期結束後便舉辦收藏祭,不再捕抓飛魚。抓到的飛魚則曬成魚乾供冬季食用,製作過程中,也會使用龍眼木煙燻魚乾,有驅趕蚊蠅及增加風味的作用。中秋節過後為終食祭,停止食用飛魚。

蘭花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蘭花
蘭科植物俗稱蘭花,其種類繁多,且經由人工栽培和改良,產生更多品種,常作為觀賞及裝飾甚至食用、藥用等用途,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花卉種類之一。臺灣種植蘭花的歷史,最早是從日據時期開始發展,由日本人來臺設立蘭園,進行蘭花的栽培與研究。光復後仍持續進行蘭花培育,經過各方努力,加上溫室系統的引進,讓臺灣成功將蘭花外銷至世界各地。

鳳梨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鳳梨
適合栽種在通氣佳、排水良好及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土且終年溫暖、日照充足及雨量分布均勻的鳳梨,與香蕉、柑橘並列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水果物產,更使得臺灣有「水果王國」之稱。戰後,在政府積極栽培之下,逐漸推廣至新竹、苗栗、南投、嘉義、高雄、臺東等地之山坡地開發,使得外銷鳳梨罐頭一度佔世界第一位。

芒果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芒果
全臺灣芒果種植面積與產量排名前二的縣市為臺南市與屏東縣,其中屏東以枋山鄉為主,面積達三百餘公頃。由於愛文芒果喜好高溫、高溼度的環境,而枋山鄉日照充足、氣溫高、雨量豐沛,再加上落山風吹拂,得以增加芒果甜度,各種自然條件可謂得天獨厚。每年五月至七月為盛產期,也是全臺愛文芒果產期最早的地區。

茶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茶
臺灣茶產業從清代發展至今已兩百多年,是民眾日常的飲料之一。茶葉主要產區位於臺灣西部臺北至嘉義的山地與丘陵地區,其它地區也有零星生產。十大名茶分別為凍頂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松柏長青茶、木柵鐵觀音、三峽龍井茶、阿里山珠露茶、高山茶、龍泉茶和日月潭紅茶等十種。

稻米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稻米
水稻為臺灣主要糧食作物。由於氣溫、日照及雨量適宜稻作生產,臺灣的東、西部平原皆產稻米,一年可產兩期稻作,一期作自一月至七月,生育期約120天,二期作約自7月至12月,生育期約100天。水稻田面積一年二期共約28萬公頃,產量為160多萬公噸。常見的種類有糯米、稉米和秈米三大類。

農人與牛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農人與牛
牛在臺灣早期農村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1624年荷蘭人佔領臺灣後,為了提高農耕效率而大舉引進黃牛與水牛,並成立「牛頭司」專職畜養與繁殖的管理事務。自此,牛隻便成為農人拖犁、載物的得力助手。直到1960年代農業機械化的進展,獸力遭到取代,牛隻畜養的目的從協助耕作轉為屠宰食用,但緊跟著國外冷凍牛肉的大舉進口,導致民間養牛意願低迷,頭數大幅減少,已逐漸在臺灣農村中消失。

小農市集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小農市集
小農市集為近年來非常受歡迎的農產品銷售方式之一。小農市集多指由一群生產力較小的農夫,於固定時間、地點舉行市集,並由農民親自販售農產品的行銷經營方式,其特色為產品新鮮自然、少量多樣化、在地生產、減少中間商介入等等。小農市集也能讓消費者與農民直接互動,提供農民與消費者的交流機會。農民能從中了解消費者需求,而消費者則是能了解手上購買的產品來源、栽種方式、食用知識。近年來小農市集以多樣的形式出現在百貨公司、市中心或觀光景點等等。

農業機械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農業機械
臺灣於1960年代,工商業快速發展及都市吸引農村人口,使農業勞動力減少,加上政府政策推動臺灣農業的機械化,自2010年代,農田作業機械化程度已高達98%。而當前臺灣農業生產面對農村老化缺工、氣候變遷、農地面積有限及農民資金不足等問題,使得農機具的改良及成本降低都成為未來農民所需面對的議題。

小攤販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小攤販
係指在街道或露天上一種歷史悠久的商業型態。攤販不靠廣告推銷,全靠人流,是景氣的重要指標。攤販又可以分為流動與固定兩種形式,前者可能是貨物放在地上擺地攤銷售或是推車流動叫賣,營業結束後貨物需要帶回家;後者又名路邊攤,通常領有牌照,固定在指定的街道上營業,營業結束後貨物放在攤內,隔日即在此地繼續營業。

農人插秧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農人插秧
插秧,為種植水稻的一個過程,主要是將種植的秧苗移種至大範圍水田中,以利後續水稻的成長。在種植水稻前,會先播種至秧田中等待秧苗的發育後,將其移種至水田中,且在插秧時前後左右需有一定的間距,深度約在一公分,使其能有一定的空間生長。早期多利用人工插秧,現今多使用插秧機來協助,時間短效率高,也大大增加稻米的產能。

傳統市場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傳統市場
臺灣各地方、村落皆有傳統市場,分布最多之處為高雄,其次為新北。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必有物產交換,而逐漸形成攤販聚落群居,並且在日治時期進入制度規劃下,發展為現今所見的傳統市場。臺灣的市場種類,除了常見的菜市、漁市,過年期間的年貨大街也是其中一種樣貌。

雜貨店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雜貨店
雜貨店,閩南語稱為仔店(Kám-á-tiàm),過去為臺灣地方上生活用品及乾貨食品的販售處,亦為地方人民聚集之處。雜貨店開設的地點廣泛,山林、農村、海岸、市街、眷村與部落皆有雜貨店的蹤跡。但由於物產運輸方式改變,連鎖便利商店及超級市場、量販店大量出現,使雜貨店逐漸式微。

早期農機具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早期農機具
農業機具是指作物在種植、生產以及後續加工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機械及用具。早期多以人力、獸力為動力,而後被燃油機械所取代,不過,臺灣現在仍有少部分友善耕作的小農,因耕地面積太小或者田區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而無法使用大型機具,而沿用早期的人力或獸力農機具。

潮間帶採集
根源印象 > 生產‧消費
潮間帶採集
從立春之後,每月逢農曆初一、十五的前後二、三天,沿著東海岸線從花蓮到臺東海域會形成大退潮,住在海岸的阿美族就會趁著海象穩定到潮間帶採集海螺、海菜等新鮮海產食物,因採集物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如貝類採集稱為「micekiw」、海菜採集為「midamay」等,人與海的互動與故事,形塑出獨屬地方的傳統生態知識與海洋採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