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印象
臺灣農村生態、地景多元,平原上隨著水利系統分佈著水田或旱田,民居或散或聚錯落其間,濱海則座落著許多小漁村,海洋與陸地間在淤積過程漸成一窪一窪的魚塭。丘陵地帶經過墾植常見保持水土的梯田與茶園,高山則是由原住民部落、溫帶果樹或高冷蔬菜構成一片風景。根源印象集結各樣臺灣農村影像,呈現日常的生機蓬勃,以及各式主題的景況,就讓我們追根究柢、追本溯源,一探臺灣農村風光。

漢人廟宇參拜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漢人廟宇參拜
臺灣漢人多為明鄭、清領時期從中國福建與廣東渡海來臺。面對變幻莫測的危險海象,經常恭迎海神或故鄉守護神隨行保平安。抵達臺灣後,面對瘟疫疾病與沿海洪患的侵擾,也發展出瘟神與王爺信仰。墾殖過程中又為了土地、水源等生計因素而頻繁發生衝突械鬥,此時原鄉神祇便成為移民非常重要的心靈寄託與族群認同依歸。這些信仰隨著漢人在臺灣落地生根,經過數百年的演化,而有今日如此蓬勃之樣貌。
迎王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迎王
王爺是代表天帝巡視人間善惡的大神,多半採行「數年一醮」,其中東港東隆宮則是採三年一科的模式。文化建設委員會於2010年指定東港迎王祭典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其儀式、信仰與王船建造過程皆具有民俗特色且對地方民眾具有生活文化價值,祭典不僅歷史悠久,與地方產業也息息相關,是臺灣迎王祭典的一個重要性指標,更與大甲媽祖進香及鹽水元宵蜂炮並稱「臺灣三大慶典」。

中元普度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中元普度
中元普度為道教與民間宗教活動之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會」,大多會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前後舉辦。普度儀式的內涵主要是在「救濟孤魂」,通常舉行時間都是在午時過後,召請孤魂前來聽經聞法、普施法食、賑濟孤幽,藉此安頓使得陰陽調和。在臺灣各地在農曆中元期間,也都有各地的普度傳統,像是「基隆中元祭」、「頭城搶孤」、「民雄大士爺祭」、「恆春豎孤棚」就是臺灣較為知名的普度活動。

鹽水蜂炮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鹽水蜂炮
鹽水蜂炮為臺南元宵節活動之一,多年來由鹽水武廟主辦,所謂烽炮是指許多沖天炮組成的大型炮台,點燃時萬炮齊發,會發出聲響,而有「蜂炮」之名。此活動的起源相傳始於清光緒年間,因瘟疫肆虐請出神明遶境,遶境隊伍一路燃放炮竹,繞境結束後疫情隨之結束,民眾為感念神恩,每年遵循此例。演變至今,已成為內政部宗教百景之一,每年吸引大批民眾前往。

遶境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遶境
繞境又稱為「遊境」、「出巡」、「巡境」等等名稱,其指稱本境的信眾從廟宇迎請神明,代表神明降臨巡視人間。而參與的信眾有的跟著隊伍隨香,有的則是在自家前擺設香案祭拜,祈求闔家平安。近年來著名的媽祖遶境活動有「大甲媽祖遶境」、「白沙屯媽祖遶境」、「北港朝天宮媽祖遶境」等等,當中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又被譽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更被指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民俗類。

客家義民爺信仰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客家義民爺信仰
義民節是北臺灣客家人重要的節慶,由新竹及桃園十五個客家庄輪值舉辦。義民爺信仰起源於清代兩起民變。清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發起反清事變,北部客庄為求自保,乃組織義民軍平亂。戰後為安葬亡者,乃以牛車托運遺骸,然牛車在新埔便不動,遂於該地安葬亡者並立祠祭拜,即今褒忠義民亭。同治元年(1862年)再發生戴潮春事件,戰後亦將亡者安葬於此。為感念先民保家護民,褒忠義民亭如今發展成十五庄輪庄祭祀圈,每到農曆七月二十日便舉辦盛大祭典,並有神豬、神羊比賽。

阿美族「豐年祭」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阿美族「豐年祭」
阿美族為臺灣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豐年祭」為漢人對其夏季祭祀活動之稱呼,舉辦時間多在每年七月中旬至九月初。其起源與部落豐收後舉行慶典以感謝神靈恩惠有關,因聚落分布於東海岸各地,環境與生計模式有差異,故隨時代變遷延伸出不同母語名稱與功能,但多與慎終追遠緬懷祖先、平衡社會結構運行、增進部落團結意志、感恩祈福五穀豐收及解除厄運相關。

賽夏族巴斯達隘(矮靈祭)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賽夏族巴斯達隘(矮靈祭)
賽夏族為臺灣原住民族之一,人口約6000人,分佈在新竹縣五峰鄉與苗栗縣南庄與獅潭鄉一帶。巴斯達隘是賽夏族重要節慶之一,又稱矮靈祭。相傳有一民族矮人教導賽夏族農耕技術、醫學、歌舞與祭祀等文化,因此賽夏族舉辦慶典時都會邀請矮人參加,但矮人常調戲婦女,於是賽夏族設計報復殺害矮人。為了弔慰安撫矮人,乃舉辦矮靈祭祈求矮靈不再降禍。巴斯達隘多在農曆10月舉辦,每兩年舉辦一次小祭典、每十年舉辦一次大祭典。

老街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老街
相對於現代化的百貨公司、大賣場,有著紅磚或是巴洛克風格老街也是別有風味,所謂老街多半是指清代或是日治時期建立的街道,後因商圈轉移或產業轉型而沒落。但隨著週休二日政策帶動國內旅遊蓬勃發展,與國人興起的懷舊風氣,帶有古樸氣息的老街成為國內旅遊的聖地。著名老街如新北市九份與三峽老街、桃園市大溪老街、新竹縣內灣與北埔老街、彰化縣鹿港老街、臺南市新化老街、屏東縣恆春老街等,每到假日總是遊人如織。

平埔族阿立祖信仰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平埔族阿立祖信仰
平埔族群是臺灣存在的存群之一,除了噶瑪蘭族之外,多數皆未獲中央政府承認。早在荷西時期,平埔族群因與漢人從事貿易,除了文化上逐漸漢化,其家園也多淪入漢人之手,或舉族避走內山及東部。在平埔族群文化中,阿立祖信仰為其特色,阿立祖為祖靈的意思,部分族群如西拉雅族以壺等物盛水,並插入蘆葦或甘蔗,以為精神寄託。著名的阿立祖信仰如臺南市東山區吉貝耍夜祭、高雄市甲仙區小林夜祭等。

辦桌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辦桌
辦桌是臺灣農村的特色宴席文化,早年舉凡婚喪喜慶皆少不了辦桌宴請親朋好友,主人家在自宅、廟前等地搭起帳棚、現場烹煮食物即能宴客。然臺灣進入工商業社會後,因為國人飲食習慣改變,辦桌逐漸走向式微,並被西式婚宴會館或室內大型餐廳所取代。然近年因為懷舊風興起,辦桌又重新受到國人喜愛,不僅有民眾揪團吃辦桌,也造就不少新生代辦桌名師,辦桌文化還躍上大螢幕。

排灣族五年祭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排灣族五年祭
排灣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屏東縣、臺東縣一帶,人口約10萬人,是少數有階級制之原住民社會。五年祭(Maleveq人神盟約祭)為排灣族特色節慶之一,相傳排灣族的祖先為了躲避飢荒,讓七名子女各自謀生,並相約每隔五年返家團聚祭祖,便是五年祭的雛形,目前主要在來義、春日與達仁一帶的排灣族部落才有舉行。祭典中最關鍵的是刺球儀式,據信刺中球可為自己及家人帶來好運。

萬金聖母遊行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萬金聖母遊行
萬金位於屏東縣萬巒鄉,居民多為馬卡道族,並多信奉天主教,因村中建有萬金聖母聖殿而聞名。萬金聖母聖殿可追溯至1861年,時西班牙籍道明會士郭德剛來萬金傳教,再後續神父的努力下建立本堂,目前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教堂建築。為慶祝聖誕節,每到12月時教友都會舉行聖母繞境赤山與萬金村活動,近年來屏東縣政府更擴大規模,以「萬金聖誕季」發展觀光。

端午節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端午節
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是我國三大節慶之一。傳統上端午節習俗有划龍舟、掛艾草、喝雄黃酒、立蛋等,而近年來每到端午節便掀起北部粽與南部粽之爭,北部粽多以事先煮過的長糯米等食材包入粽葉,再以蒸氣蒸熟,口感較為分明。南部粽則不事先將食材煮熟,而是將圓糯米等食材依序包入粽葉,再以沸水煮熟,食用時還要配上花生粉與醬油膏,口感軟糯,在嘉義。

口湖牽水(車藏)
根源印象 > 社會‧文化
口湖牽水(車藏)
雲林牽水(車藏)為臺灣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牽(車藏)屬道教拔度儀式,其主要成因為超度非自然死亡之亡者。雲林知名的牽水(車藏)活動就屬這類的宗教儀式,雲林口湖地區在清道光年間發生嚴重的水難,死傷慘重,按照當時的地方習俗就得舉行牽水(車藏)的儀式,目的在於牽起水難的亡者,使之透過儀節轉昇超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