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地區

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地區

地形
平原
地區
北部
產業類型
漁業
族群
福佬

地區簡介

南方澳地區位於臺灣東北角,由蘇澳灣南方岬角開闢而成。因為有寒暖流交會,帶來豐富漁業資源如鯊、鮪、鯖、鰺科魚類,創造財富。南方澳的特殊性,除了日治以來國家政經資源的投入之外,海洋經濟流動、開放性質,讓南方澳漁港持續地吸引來自他處的人群,促成地方社會多元混雜的人群結構。當地生計活動也都與海洋漁業有關,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如造船、船舶電機、漁具行、水產加工廠等,或是販賣海產加工品的海產一條街、海鮮餐廳等。隨著東南亞籍人口的增長,販賣東南亞食品和物品的小吃店、雜貨店,或租賃給外籍漁工居住的宿舍和房屋等,也變成南方澳新興的街景景觀。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南方澳漁港
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漁港,位於台灣東北角,是由蘇澳灣南方岬角開闢而成。蘇澳灣鄰近海域,因為有寒暖流交會,形成了漁場學裡所說的潮境漁場,帶來豐富漁業資源如鯊、鮪、鯖、鰺科魚類。「南方澳漁港」包含三道船渠,依開鑿先後稱呼為第一漁港、第二漁港、第三漁港,三座港灣的挖鑿,都反應了當時海洋漁業政策環境和施行重點。此照片由南往北,呈現南方澳漁港坐落在蘇澳灣的地理環境。
在地風貌 > 土地
內埤海灘情人灣
觀光旅遊風氣日盛,南方澳漁港外側的豆腐岬遊憩區,沿著海濱往南到內埤海灘,在2007年納入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豆腐岬的水上活動,包含浮潛、衝浪、單槳衝浪等。相對於此,南方澳居民的私家海灣「內埤海灣」顯得靜謐與樸實,漁港外側以沙丘堤岸與太平洋相隔,面對太平洋的沙丘,背山面海的地形,可欣賞旭日東昇,吸引許多情侶來此,故又被稱「情人灣」。
在地風貌 > 物產
鯖魚
台灣人最早開始抓鯖魚,並不是為了直接拿來吃,而是為了釣鯊魚和鮪魚用的。1930年代作為鯊鮪漁業魚餌的經濟價值遠高於民生食用,因此當時鯖魚鮮少流入民生市場。曾經名貴、吃不起的鯖魚,如今成為經濟實惠、物美價廉常見的日式烤鯖魚,或變成提供台灣人蛋白質來源的鯖魚罐頭。台灣鯖魚資源最豐沛的地方莫過於東北部海域,其中有9成以上的鯖魚產自南方澳漁港。
在地風貌 > 物產
延繩釣
1930年代南方澳的鯊鮪漁業蒸蒸日上,但魚餌卻極度缺乏,甚至需遠從台南運虱目魚以滿足鯊鮪魚延繩釣的需求。為穩定餌料,日本水產官靈機一動,當蘇澳外海的鯖魚一抓上來後,便轉手賣出給鯊鮪釣漁船做魚餌。如此一來,不僅穩定餌料來源,且節省運輸成本,又能充分發揮海洋資源,於是乎,以小型延繩釣抓鯖魚的漁業,就在南方澳開始發展起來了。
在地風貌 > 人文
昭安宮公籤
南方澳有各種人民團體,不同性質的結群,反映了地方社會生活的特點,例如依據漁業別的結群,反映追求相近的經濟利益,又例如宗教相關的結群,則反映人們精神意向。昭安廟宇的海路公籤,呈現上述兩種結群的交集,海路是漁民結群的基礎分類方式之一,昭安宮作為地方群眾信仰中心,其設置的公籤,有別於農村,則反映了漁村/漁港社會的特點。
在地風貌 > 人文
鯖魚季
在地方文史工作者經年累月的努力下,南方澳文化生活面向,處處可見試圖將漁村傳統文化,創新、推廣,且融合至現代社會生活中。圖為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所策畫的大鯖魚燈籠,在與地方政府共同合辦的鯖魚文化季中,環繞漁港踩街,並在廟宇前,向廟裡神明禮拜。
在地風貌 > 人文
東南亞移工
隨著海洋漁業經濟漸出現勞動力缺口,先是開放陸籍漁工,而後開放來自東南亞的漁工,其中較為大宗的菲律賓漁工、印尼漁工。隨著東南亞籍人口的增長,販賣東南亞食品和物品的小吃店與雜貨店,提供電信卡和國際匯兌服務的店家,租賃給外籍漁工居住的宿舍和房屋,主客為東南亞移工的24小時洗衣乾衣店,也變成南方澳新興的街景景觀。

特色展覽

用一個個的展覽,述說農村地方的動人故事

鯖近南方澳:人海共生的哲學

在宜蘭縣蘇澳鎮東南方的一角,僅有兩平方公里大的南方澳孕育出深厚的漁業文化,討海成為南方澳居民重要的生計來源,也造就出其虔誠的媽祖信仰、感謝大自然帶來漁獲的鯖魚祭,以及令南方澳居民驕傲的在地美食與景致。本展覽將走進南方澳,探索南方澳與鯖魚祭的連結,帶領各位體悟南方澳居民與海共生的哲學

博覽藏品

豐富藏品盡收眼底,授權開放歡迎使用

蘇澳安檢所
蘇澳安檢所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跨海大橋南興碼頭港口出入
跨海大橋南興碼頭港口出入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漁業周邊產業
漁業周邊產業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眺望南方澳第三漁港
眺望南方澳第三漁港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南方澳第三漁港港邊
南方澳第三漁港港邊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