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

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

地形
山地
地區
東部
產業類型
農業
族群
原住民

地區簡介

卓溪鄉卓清村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故事的村落,無論是歷史背景下原住民族與國家的衝突事件,或是現在所被重視的環境保護議題,皆可以從此村落的發展背景略知一二。村內人口組成主要以布農族為主,佔村內人口數九成以上,現今村落的樣貌大多為日本政府集團移住政策下所形成的部落,分別為南安部落(Lamunan)、卓樂部落(Takluk)及清水部落(Sisuai),大多來自於拉庫拉庫溪上游及清水溪上游,這樣的歷史背景不僅存在於卓清村,而是連結到整個卓溪村村落出現的原因。卓清村又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的產業型態,在各個部落皆是見到大塊完整經過劃設的水稻田,反映出日本政府對於原住民族的控管政策,但到了當代環境意識抬頭的背景下,傳統作物與有機耕作受到重視,又再次改變了村落樣貌。面對社會環境的動態變遷下,布農族人持續適應著改變,形成山地原住民族鄉鎮中特殊的稻米或有機村。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卓清村聚落
卓清村以三個聚落構成,由北而南分別是南安、卓樂及清水,坐落在拉庫拉庫溪及清水溪沖積而成的平原處,也是村內非常少數的平地耕作區。在聚落區之外,大山環繞,卓清村西側也是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擁有非常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生態,同時也是臺灣黑熊現存少數的重要棲地之一。近年來親近山林的潮流下,越來越來旅客前來此處,享受自然環境帶來的閒情逸致。
在地風貌 > 土地
八通關越嶺道
八通關越嶺道興建於1919年,完工於1921年,是日本統治時期將原有警備道路拓寬興建而成,道路連結拉庫拉庫溪上游各處布農族舊社,並在重要節點設立駐在所,現在仍能清楚看見當時砌石、橋樑與部分建築的痕跡。目前由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維護管理八通關越嶺道,逐年修復吊橋並興建山屋,皆可順利通行,為兼具自然環境與人文地景的登山道路,成為臺灣高山旅遊的重要景點。
在地風貌 > 物產
南安聚落有機稻米
南安聚落位於拉庫拉庫溪右岸,有著環境獨立水源乾淨的特性,自2013年開始投入了有機稻米的種植,當時在富里地區有機米推動廠商「銀川米」的協助下,引入了有機稻米種植的技術,在不同單位的接續合作下,越來越多農民加入有機耕作並擴大了種植面積,同時也透過有機銷售平台的推廣,逐漸形塑出南安有機稻米的特色形象。
在地風貌 > 物產
紅藜
卓清村在尚未耕作水稻之前,當地布農族人大多是以旱作為主,又以地瓜、小米及豆類作物為主,族人一直保有這些作物的耕作,但面積並不多,大多僅供自己食用為主。近年來,原住民族傳統作物的經濟價值提升,也開始有族人種植紅藜來販售,不僅能夠找回傳統作物的知識,也能夠作為經濟作物販售,形成一股傳統原住民族作物復耕的風潮。
在地風貌 > 人文
布農族打耳祭
布農族打耳祭(Malahtangia)或稱射耳祭,是布農族每年最盛大的祭典,卓清村大約在每年四月、五月舉辦,祭儀與狩獵文化息息相關,因不同氏族群的舉辦形式而有細節上的差異,但其目皆是關於狩獵的平安與收穫。除此之外,為訓練孩童的狩獵技能並傳遞的狩獵知識,祭儀中也必定會有孩童射耳的儀式,是重要的文化傳承機制,也是現今保存最好的重要祭儀。
在地風貌 > 人文
布農族殺豬禮儀
每當遇到重要事件時,「殺豬」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儀式,舉凡婚禮、完工、當兵或其他重大喜事,便會邀集親友一起享用豬隻。又以婚禮的禮豬最特別,過去布農族要豬隻取得不易,因此親屬遠近決定著分配豬肉的部位,相當講究分豬的刀工。到了現代社會,豬隻可以向養豬場購買,屠宰也可以請屠宰場協助,因此豬隻往往以隻計算,在卓清村目前婚禮最多的禮豬紀錄為15隻。

博覽藏品

豐富藏品盡收眼底,授權開放歡迎使用

清水小米作物
清水小米作物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瓦拉米古道28
瓦拉米古道28
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
瓦拉米古道56
瓦拉米古道56
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
瓦拉米古道67
瓦拉米古道67
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
卓清村打耳祭
卓清村打耳祭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參觀布農豆豆計畫田區6
參觀布農豆豆計畫田區6
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
瓦拉米古道12
瓦拉米古道12
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