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

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

地形
山地
地區
東部
產業類型
農業
族群
原住民

地區簡介

卓溪鄉卓清村是一個具有豐富歷史故事的村落,無論是歷史背景下原住民族與國家的衝突事件,或是現在所被重視的環境保護議題,皆可以從此村落的發展背景略知一二。村內人口組成主要以布農族為主,佔村內人口數九成以上,現今村落的樣貌大多為日本政府集團移住政策下所形成的部落,分別為南安部落(Lamunan)、卓樂部落(Takluk)及清水部落(Sisuai),大多來自於拉庫拉庫溪上游及清水溪上游,這樣的歷史背景不僅存在於卓清村,而是連結到整個卓溪村村落出現的原因。卓清村又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的產業型態,在各個部落皆是見到大塊完整經過劃設的水稻田,反映出日本政府對於原住民族的控管政策,但到了當代環境意識抬頭的背景下,傳統作物與有機耕作受到重視,又再次改變了村落樣貌。面對社會環境的動態變遷下,布農族人持續適應著改變,形成山地原住民族鄉鎮中特殊的稻米或有機村。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卓清村聚落
卓清村以三個聚落構成,由北而南分別是南安、卓樂及清水,坐落在拉庫拉庫溪及清水溪沖積而成的平原處,也是村內非常少數的平地耕作區。在聚落區之外,大山環繞,卓清村西側也是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擁有非常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生態,同時也是臺灣黑熊現存少數的重要棲地之一。近年來親近山林的潮流下,越來越來旅客前來此處,享受自然環境帶來的閒情逸致。
在地風貌 > 土地
八通關越嶺道
八通關越嶺道興建於1919年,完工於1921年,是日本統治時期將原有警備道路拓寬興建而成,道路連結拉庫拉庫溪上游各處布農族舊社,並在重要節點設立駐在所,現在仍能清楚看見當時砌石、橋樑與部分建築的痕跡。目前由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維護管理八通關越嶺道,逐年修復吊橋並興建山屋,皆可順利通行,為兼具自然環境與人文地景的登山道路,成為臺灣高山旅遊的重要景點。
在地風貌 > 物產
南安聚落有機稻米
南安聚落位於拉庫拉庫溪右岸,有著環境獨立水源乾淨的特性,自2013年開始投入了有機稻米的種植,當時在富里地區有機米推動廠商「銀川米」的協助下,引入了有機稻米種植的技術,在不同單位的接續合作下,越來越多農民加入有機耕作並擴大了種植面積,同時也透過有機銷售平台的推廣,逐漸形塑出南安有機稻米的特色形象。
在地風貌 > 物產
紅藜
卓清村在尚未耕作水稻之前,當地布農族人大多是以旱作為主,又以地瓜、小米及豆類作物為主,族人一直保有這些作物的耕作,但面積並不多,大多僅供自己食用為主。近年來,原住民族傳統作物的經濟價值提升,也開始有族人種植紅藜來販售,不僅能夠找回傳統作物的知識,也能夠作為經濟作物販售,形成一股傳統原住民族作物復耕的風潮。
在地風貌 > 人文
布農族打耳祭
布農族打耳祭(Malahtangia)或稱射耳祭,是布農族每年最盛大的祭典,卓清村大約在每年四月、五月舉辦,祭儀與狩獵文化息息相關,因不同氏族群的舉辦形式而有細節上的差異,但其目皆是關於狩獵的平安與收穫。除此之外,為訓練孩童的狩獵技能並傳遞的狩獵知識,祭儀中也必定會有孩童射耳的儀式,是重要的文化傳承機制,也是現今保存最好的重要祭儀。
在地風貌 > 人文
布農族殺豬禮儀
每當遇到重要事件時,「殺豬」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儀式,舉凡婚禮、完工、當兵或其他重大喜事,便會邀集親友一起享用豬隻。又以婚禮的禮豬最特別,過去布農族要豬隻取得不易,因此親屬遠近決定著分配豬肉的部位,相當講究分豬的刀工。到了現代社會,豬隻可以向養豬場購買,屠宰也可以請屠宰場協助,因此豬隻往往以隻計算,在卓清村目前婚禮最多的禮豬紀錄為15隻。

博覽藏品

豐富藏品盡收眼底,授權開放歡迎使用

八部合音公共造景
八部合音公共造景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卓樂部落入口意象
卓樂部落入口意象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卓樂事件紀念碑
卓樂事件紀念碑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卓樂天主堂
卓樂天主堂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南安遊客中心前農產銷售區
南安遊客中心前農產銷售區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卓樂共耕園與舊衛生所
卓樂共耕園與舊衛生所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南安大閘蟹養殖場
南安大閘蟹養殖場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小型耕耘機
小型耕耘機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