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

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

地形
丘陵
地區
中部
產業類型
農業
族群
福佬

地區簡介

富州里北鄰濁水溪,南靠象鼻山,是欣賞雲林八景之一「象渚垂虹」 的絕佳位置。於清代興建的「隆興陂」(又稱:隆恩圳)也反映先民在此拓墾的軌跡。當地有不同的小聚落,分別為:頂溪州仔、溪州仔、劉厝、山仔腳、水車、羌仔寮等。不過在遭逢九二一後,聚落中的老屋多已不復存在,部分人是遷居至他處重建,導致聚落型的解構。另外當地就業環境不佳,也導致人口外移。於2001年完工的集集攔河堰引水工程,雖然將水源重新分配,解決下游居民搶水的問題,但也使早年戲水的場地成為中老年人的歷史記憶。當地的社區也經營的有聲有色,並多次獲獎;此外「富州休閒農業區」也致力於觀光產業的推廣。農產方面目前以紅龍果、芭樂、茂谷柑與佛利檬柑為大宗。另外每年舉辦的媽祖回鑾與中元普渡,則是當地「熱鬧」的慶典活動。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夕陽映照下的象鼻山
富州里北鄰「濁水溪」,南靠「象鼻山」。是欣賞清人倪贊元所記載雲林八景之一「象渚垂虹」 的絕佳位置,其中「象鼻山」因其山形如象鼻,在清代方志即如是稱之。山中的田園與木材也是早年居民的生計來源與生活資源。另外,山林內的生態多元,有山羌、水鹿、石虎等蹤跡,因此社區也與「特有生保育中心」合作,致力於環境生態保育。
在地風貌 > 土地
隆恩南圳分支圳道
乾隆年間,為解決田園灌溉的需求,由業戶張天球、陳佛照、陳同升、曾石等鳩工開濬,興建「隆興陂」,是從象鼻山中開鑿之溝渠,水圳流經社寮一帶,也開始引濁水溪溪水,最後穿山出溪洲仔,直至後埔仔、社寮一帶。民國90年(2001)時,獲得地方文史工作關切及爭取之下,以「竹山隆恩圳燧渠」登錄縣定古蹟。
在地風貌 > 物產
火龍果
早年富州以出產水稻、香蕉著名。至民國7、80年代,因水稻價格不佳、香蕉遭黃葉病侵襲、外銷需求降低,農友也開始轉種檳榔、芭樂、番茄與紅龍果,其中以火龍果為大宗。因為火龍果的生長適應性強,對土壤、氣候的要求較少,並且枝條扦插繁殖容易,再加上成園時間短、栽培門檻容易等特點,因此受當地農民青睞。
在地風貌 > 物產
茂谷柑
受到紅龍果價格下跌後,約在民國89年(2000)左右,部分農民又轉改種佛利蒙柑、茂谷柑等,當地也開始朝向觀光產業發展,佛利蒙柑約「農曆」10月左右開始收成;而茂谷柑約「農曆」11月左右開始收成。而在近年,有些農民轉以「友善栽培」、「自然農法」的方式種植,加上自行銷售的模式,可以有更好的收成。
在地風貌 > 人文
中元普度
中元普度是富州里傳統以來例行的祭祀活動之一,全里的居民會同繳交「緣金」(戲金)300元,作為普度的花費。該費用由各鄰的鄰長負責收款,再交由爐主。特別的是,普度時的爐主統一由鄰長擔任,爐主的選定會在前一年由各鄰的鄰長經由抽籤後產生。普度當日,居民習慣集中在天元宮前的廣場(社寮集貨場)祭祀。
在地風貌 > 人文
富州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組織的成立,可從民國57年(1968)制定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與「臺灣省社區發展八年計畫」為源頭,各地村里開始成立「社區理事會」。民國64年(1975),由當時任南投縣議員的余秀卿女士與里長陳錦榮先生共同成立「富州社區理事會」;民國83年(1994),「富州社區理事會」改為「富州社區發展協會」,也呼應同年文建會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

特色展覽

用一個個的展覽,述說農村地方的動人故事

樂活富州里

臺灣農村日益高齡化,人們對於農村總有凋零的想像
然而,豐沛的生命力充盈農村生活的日常
讓我們走進富州里,看見臺灣農村的不老生活

博覽藏品

豐富藏品盡收眼底,授權開放歡迎使用

DSCN4520
DSCN4520
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
儲水設施
儲水設施
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
DSCN5146
DSCN5146
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
劉厝水圳1
劉厝水圳1
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
富州社區活動中心兒童課後輔導
富州社區活動中心兒童課後輔導
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社區活動中心
陳桔林先生私壇內部
陳桔林先生私壇內部
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
里辦公室正門
里辦公室正門
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
陳寄公公廳外觀
陳寄公公廳外觀
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