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池上鄉

臺東縣池上鄉

地形
平原
地形
山地
地形
丘陵
地區
東部
產業類型
農業
族群
混合

地區簡介

池上鄉位於卑南溪左岸,由三面沖積扇所構成之平原,為花東縱谷中重要的農業發展區域。歷史發展上最早為卑南族的獵場,西拉雅平埔族、恆春阿美族人先後入墾建立聚落,布農族人也在東遷過程盤據於西側山區。清光緒以後對東臺灣地區實施「開山撫番」政策,轉而積極治理。此時期漢族移入,屯兵開墾,建立行政體系。1896年日人抵達,歷經官辦移民村與會社招攬本島移民。「光復」初期,外省軍民與西部災民相繼湧入,各族群先後落腳於此,移墾過程中也帶來其各自信仰,並在池上鄉交織出多元文化與宗教互動的圖像。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伯朗大道
伯朗大道原名錦新三號道路,在當地居民的努力下,整段道路沿途沒有電線杆,行經途中可將池上稻田景色一覽無遺。1997年金車伯朗咖啡在此拍攝廣告,因而有「伯朗大道」之稱,2013年長榮航空廣告以此取景再度打響知名度。受到觀光人潮的影響,緊鄰伯朗大道周圍的村落接連開設腳踏車出租業,2014年鄉公所為維護當地稻田景觀,提出申請涵蓋三村(錦園、萬安、新興)面積約175公頃之農田、道路與水圳等範圍,列為文化景觀項目以保存農業地景,稱新開園文化老田區。
在地風貌 > 土地
池上浮圳
池上浮圳在1921年由當地居民所建,原稱「盛土圳」,由於圳溝位於土堤上,高過農田,故稱為浮圳。浮圳原為土溝,日治末期改成砌石混凝土圳溝 。本浮圳的水源引自新武呂溪,主要用以灌溉海岸山脈下廣袤農田區域。1963年,臺東農田水利會改建圳道為RC造,整體圳長1,195.5公尺,最寬處約10公尺,最高處近6 公尺,為池上大圳六支線。
在地風貌 > 土地
育秧場

池上育秧場位於卑南溪防汛道路旁,由池上鄉公所於民國105年向國有財產署提出共同開發計畫,將荒置許久的45公頃國有河川新生地再利用 ,成為池上育苗集中地,目前承租給四家育苗廠商育苗及在地農民種植水稻。

育苗所需流程繁瑣,需先培育種子,發芽出苗後待綠化成長,再分配至各所需之田區,由於搬運路程繁瑣,經鄉公所統籌集中育苗場域後,對業者節省運輸成本大有幫助 。

在地風貌 > 土地
池上稻景
稻米是池上鄉最重要的農作物,民國108年全鄉總種植面積約1537公頃,產量達3040公頃。池上鄉稻米的灌溉水源自新武呂溪溪水,種植土壤富含黏質及有機質,佐以無工業廢水及空氣污染等環境優勢,生產的稻米品質穩定。池上米除了是當地最重要的農產業之外,池上鄉公在鄉內稻米生產區周圍,規劃建置了環繞田區的環圳自行車道,在每年六月、十一月時,稻穗收割期及休耕期種植的油菜花田景緻宜人,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遊玩。
在地風貌 > 物產
池上米
早期稻作為池上鄉農墾之重心,自日據時期以來的發展,一直是池上地區重要的作物以及整體產業。隨著池上飯包與包裝米販售,逐漸打響名氣。池上透過品質的精進及種植技術的不斷改良,民國90年代期間,在全國的稻米相關比賽中屢獲優異的冠軍頭銜。池上鄉公所為避免池上米仿冒影響在地農民,透過在地米廠與當地團體的共同努力下,向智慧財產局申請並取得「池上米」註冊標章,為全國第一張產地證明標章。
在地風貌 > 物產
梅乾菜
池上農作以稻米為大宗,其他作物如梅子、黃豆、火龍果等蔬果雖少量生產,但池上農會利用加工再製產品,透過網路商城與實體店銷售,民國109年池上農會生鮮超市重新裝潢,轉為池上直銷驛站,其中規劃在地農夫專賣區,販售鄉內農產,包含自產米與菜乾、菜脯、辣椒等醃製食品,提供多元銷售管道。
在地風貌 > 人文
紙紮大士爺
新興村的張凱堡先生是當地的客家人,承襲母親(徐初枝,新竹關西人)的家業,製作紙糊大士爺,亦有承接醮壇建置、神衣、八仙彩等製作。紙糊大士爺的製作過程皆為手工方式進行,從剖竹、骨架製作、面部塑模、彩繪、裝飾,每一步驟皆不馬虎,進而完成一具莊嚴的紙糊大士爺。張凱堡先生表示,他至今仍遵循母親的傳統手工製法,隨著當代傳統祭儀元素的改變,也會額外加入一些創新的變化。
在地風貌 > 人文
池上鬧元宵
元宵節為池上鄉相當重要的祭典之一,每年的元宵節活動由玉清宮主責,聯合各廟宇舉行遶境活動,鄉內十村各大神尊皆前來參與,全鄉陣頭盡出。當日的繞境隊伍自中午從玉清宮出發,走訪鄉內十村落,保境安民。白天的遶境告一個段落後,傍晚的「擔飯」晚宴,則由值年村莊負責準備豐富菜肴,供遶境人員及在地居民享用,用餐完畢後,晚上遶境隊伍則會進入鄉內市街以徒步的方式遶境,全天活動結束後,回到玉清宮已常是午夜凌晨。
在地風貌 > 人文
收冬戲祭祀
每年在稻米收割完後,約農曆11月至12月初之間,池上鄉內各村農民為感謝神明庇佑,輪流請布袋戲班做收冬戲演出以酬謝神明。各村做戲的期程不一,有些村落固定日期,有些則以向神明請示的方式決定。在收冬戲演出當天,各村居民會備好三牲四果前往村內廟宇祭祀,祈求來年五穀豐收。
在地風貌 > 人文
慈善堂祀壺信仰
慈善堂位於錦園村鳳梨園大坪頂,最初由陳清雲(西拉雅裔平埔族)以太祖尪姨身分在當地救世,因陳無子嗣,由養女楊秋菊繼承太祖祀壺,其夫吳進法身兼佛祖和太祖之乩童,其子吳聰榮為現任住持。慈善堂歷多次增建,至民國72年完成主要建築,前殿供奉西方三聖、觀音菩薩、地藏王及藥師佛,後殿供奉太祖金身及多尊祀壺,二樓為凌霄寶殿。在太祖殿供奉之祀壺極具特色,各尊祀壺身著不同族群的傳統服飾,皆為信眾發願親手縫製以奉獻。

特色展覽

用一個個的展覽,述說農村地方的動人故事

敬天謝地池上人

普渡儀式中的社會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