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東勢區大茅埔地區

臺中市東勢區大茅埔地區

地形
丘陵
地區
中部
產業類型
農業
族群
客家

地區簡介

慶東里、慶福里早期統稱為大茅埔庄或者慶福庄,為客家聚落,自清代開墾至今約有160年歷史,保存許多農村歷史景觀,尤以水圳與廟宇為重。慶東里的大茅埔圳環繞村莊,同時具備農業用水,民生用水與護城河的功能,其功能性與聚落發展密切相關;泰興宮則為聚落信仰中心,風水信仰學與伯公信仰對環境與居民生活影響深遠:關鍵地理位置必安奉伯公,村庄與水圳規劃、田地與伙房配置,更與風水學密不可分。勤懇刻苦的客家農民們,仰賴丘陵旁河階平原地形與日夜溫差大適宜果樹成長之優勢,九成以上農民從事果樹種植,並藉由行口銷售。然而鄰近的慶福里農民,位於軟埤坑園區附近,同樣種植果樹,卻因地質脆弱容易受天災破壞,九二一大地震後更成為土石流敏感區域,許多梯田深埋地底。經過多年的防災整治逐步加深生態休閒觀念,居民對水土保持與生態保育觀念極深,絕不輕易破壞環境…。同樣面對農村人口老化、青年人口外移等當代農業發展困境。慶福里部分農民前往谷關與梨山發展,種植高山高麗菜,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老農較多青農較少,仰賴外籍配偶比例高;慶東里則藉由地方政府資源,藉由青年返鄉承襲發展東勢的果樹嫁接技術與品種改良、網路行銷,並逐步探討次級品加工之幫助與影響等議題,期望發展生態與文化觀光。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大茅埔聚落
大茅埔聚落的開拓,始於清代道光年間張寧壽先生成功募集開庄二十八股建立慶東里聚落。聚落形成原因,主要是防範當時原住民與盜賊的入侵,建庄初始便設置信仰中心泰興宮,聚落範圍位於現今的慶成一巷至慶成五巷,護城河圍繞著聚落四周,隨著時代演變,人口增加與遷入,聚落範圍逐步延伸到目前的東關路。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大茅埔傳統建築伙房改建消失,交通安全考量下填平護城河,發展成現有樣貌。
在地風貌 > 土地
軟埤坑社區
早期東勢或是大茅埔的水源來自於慶福里軟埤坑溪,農民為取得灌溉用水,在此堆石築埤建立起攔水壩,軟埤坑溪的命名是形容埤塘像豆腐做一樣脆弱容易沖毀,慶福里高地落差相當大,汛期來時,雨水自東邊太平籠山快速流下,溪水容易暴漲,石塊竹子堆砌的埤塘便遭到沖毀,慶福里的農民便重新構築埤塘。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地質更為脆弱,成為土石流的整治區域。
在地風貌 > 物產
紅玉桃
農曆三月,媽祖繞境期間恰好是東勢大茅埔居民紅玉桃收成的時節。1980年代農業試驗所台中分所引進耐熱水蜜桃開始進行改良,當代東勢青農協助下,開始改良適合平地種植桃子。成功改良種類相當多,其中又以台農4號或稱紅玉桃,銷售流程耗損較少有利於運銷,經由農業試驗所與東勢農民合作評鑑後,於2011年授權東勢農會種植與栽種,成為目前東勢大茅埔農民重要的農產品之一。
在地風貌 > 物產
甜柿
甜柿是慶福里重要的農產品,有句農謠說,七月石榴八月梨,九月柿子黃了皮,高接梨產季後就是甜柿。甜柿發源來自台中市和平區達觀村摩天嶺地區,主要品種有富有,次郎及花御所,引進大茅埔種植時間與甜桃同時。適合種植在日照充足,日夜溫差大,水源充足的果園,正好適合慶福里軟埤坑果園種植。甜柿早期推廣相當困難,受制於民間流傳吃甜柿配酒或香蕉容易中毒。
在地風貌 > 人文
龍神山水祭
龍神山水祭是大茅埔重要的慶典,「龍神」是東勢客家人重要的風水信仰,大茅埔許多居民將龍神供奉在家中神桌下,慶東里信仰中心泰興宮後殿大樹下亦有供俸龍神,提供民眾前來祭祀。2020年,泰興宮後殿修建完成,大茅埔舉辦龍神山水祭,距離上次前往大甲溪取水的儀式已有一甲子時間,舉辦龍神山水祭不僅是宗教活動同時結合大茅埔客家文化的推廣與傳承當地歷史文化。
在地風貌 > 人文
大茅埔水圳復育
農業用水攸關大茅埔的發展,開庄順利便在於張寧壽先生成功打通大茅埔圳,自軟提坑溪成功引水建立良田,成功種植大量的水稻,稻田轉作水果後,農業灌溉用水更為重要。大茅埔圳生態相當的豐富,存在著許多魚蝦貝類,早期的居民可從大茅埔圳捕撈溪魚作為食物來源,水圳自土堤改建混凝土構造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生物量逐漸減少,復育水圳生態成為當地重要發展項目之一。

博覽藏品

豐富藏品盡收眼底,授權開放歡迎使用

1964年空照圖(大茅埔)
1964年空照圖(大茅埔)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東勢新丁粄節丁粄內餡花豆
東勢新丁粄節丁粄內餡花豆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東勢新丁粄節丁粄鯉魚宮
東勢新丁粄節丁粄鯉魚宮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東勢新丁粄節丁粄盒裝
東勢新丁粄節丁粄盒裝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東勢新丁粄節入口
東勢新丁粄節入口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東勢新丁粄節丁粄DIY
東勢新丁粄節丁粄DIY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東勢新丁粄節大丁粄
東勢新丁粄節大丁粄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