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藏品盡收眼底,授權開放歡迎使用
雲林縣臺西鄉五港村
雲林縣臺西鄉五港村
地區簡介
五港村位於雲林縣臺西鄉西側濱海地區,內有五港與瓦厝兩大聚落。清朝時期為中部地區與中國對渡之重要商港,因有五條良港而得名「五條港」,繁榮鼎盛。1898年洪水氾濫導致港口淤積,商務停擺,居民生計以農耕與近海捕撈為主。日治以降,因水圳落成得以實施兩年輪作水稻,並輔以甘藷、花生等沿海常見之旱作作物。西側海濱具有面積廣大之淺灘,村民慣於此地捕撈魚、蝦、貝類,也以竹竿插地,從事牡蠣養殖。1970年代政府築堤將西側淺灘圍起,形成逾千公頃的臺西區、新興區海埔新生地,其中臺西海埔新生地位於五港村境內。政府開放村民承租與購買區域內魚塭,進行文蛤養殖。目前臺西與麥寮已是全國最重要的文蛤產地,臺西更是全台唯三的文蛤苗培育地區。然而,海埔新生地與1990年代離島工業區之落成,對沿海地貌產生大幅影響,也改變了村民的生計模式。首先,造成海水入侵沿岸土地,農業衰頹,目前僅剩內陸瓦厝一帶仍有農耕活動。第二,海濱淺灘的消失亦讓牡蠣養殖方式從插蚵改為平掛式、垂下式蚵棚。再加上嘉義、臺南蚵農發現臺西環境適當,便形成區域分工,臺西現多為蚵苗培育。社會與文化方面,因地處沿海,瘟疫與海難頻繁,五港村廟宇甚多。其中,全台「張李莫府三千歲」祖廟-安西府便位於村內。安西府祭祀圈共有八股,範圍涵蓋臺西鄉內10個村莊,為全鄉之公廟,更是全國三大王爺廟宇之一。
在地風貌
1950年代以降,政府推動海埔新生地的開發,希望扭轉沿海偏鄉貧困的經濟狀況。1970年代,政府於西側海濱築堤開闢「台西海埔新生地」,面積743公頃,位於五港村境內;北側的「新興海埔新生地」較晚完工,面積378公頃,位於蚊港村與和豐村。政府開放村民承租與購買區域內之魚塭,進行文蛤養殖,現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文蛤產地,也讓村民生活條件大幅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