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臺西鄉五港村

雲林縣臺西鄉五港村

地形
平原
地區
南部
產業類型
混合
族群
福佬

地區簡介

五港村位於雲林縣臺西鄉西側濱海地區,內有五港與瓦厝兩大聚落。清朝時期為中部地區與中國對渡之重要商港,因有五條良港而得名「五條港」,繁榮鼎盛。1898年洪水氾濫導致港口淤積,商務停擺,居民生計以農耕與近海捕撈為主。日治以降,因水圳落成得以實施兩年輪作水稻,並輔以甘藷、花生等沿海常見之旱作作物。西側海濱具有面積廣大之淺灘,村民慣於此地捕撈魚、蝦、貝類,也以竹竿插地,從事牡蠣養殖。1970年代政府築堤將西側淺灘圍起,形成逾千公頃的臺西區、新興區海埔新生地,其中臺西海埔新生地位於五港村境內。政府開放村民承租與購買區域內魚塭,進行文蛤養殖。目前臺西與麥寮已是全國最重要的文蛤產地,臺西更是全台唯三的文蛤苗培育地區。然而,海埔新生地與1990年代離島工業區之落成,對沿海地貌產生大幅影響,也改變了村民的生計模式。首先,造成海水入侵沿岸土地,農業衰頹,目前僅剩內陸瓦厝一帶仍有農耕活動。第二,海濱淺灘的消失亦讓牡蠣養殖方式從插蚵改為平掛式、垂下式蚵棚。再加上嘉義、臺南蚵農發現臺西環境適當,便形成區域分工,臺西現多為蚵苗培育。社會與文化方面,因地處沿海,瘟疫與海難頻繁,五港村廟宇甚多。其中,全台「張李莫府三千歲」祖廟-安西府便位於村內。安西府祭祀圈共有八股,範圍涵蓋臺西鄉內10個村莊,為全鄉之公廟,更是全國三大王爺廟宇之一。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五條港
五港村內含五條港與瓦厝兩大聚落。清朝時期為中部地區與中國大陸對渡之重要商港,1826年更成為官方指定的對渡正口。因有五條良港而得名「五條港」,繁榮鼎盛。1898年洪水氾濫導致港口淤積,商務停擺,從商港轉變為農村,居民生計以農耕與近海捕撈為主。
在地風貌 > 土地
海埔新生地

1950年代以降,政府推動海埔新生地的開發,希望扭轉沿海偏鄉貧困的經濟狀況。1970年代,政府於西側海濱築堤開闢「台西海埔新生地」,面積743公頃,位於五港村境內;北側的「新興海埔新生地」較晚完工,面積378公頃,位於蚊港村與和豐村。政府開放村民承租與購買區域內之魚塭,進行文蛤養殖,現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文蛤產地,也讓村民生活條件大幅好轉。

在地風貌 > 物產
牡蠣
五港村西側海濱具有面積非常廣大之淺灘,村民百年前開始以竹竿插地,從事牡蠣養殖。1970年代政府築堤將淺灘圍起,形成逾千公頃的新興與台西海埔新生地,對地貌產生大幅影響,也改變了牡蠣養殖模式,從竹竿插地改為平掛式、垂下式蚵棚。再加上嘉義、台南蚵農發現台西環境適當,便形成區域分工,台西從事蚵苗培育,嘉義、台南、澎湖地區則養為成蚵。目前五港雖仍有成蚵產業,但蚵苗培育已占多數,為台灣最重要的育苗地區。
在地風貌 > 物產
文蛤
因農業產值不佳,五港村196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零星文蛤養殖。1970年代政府闢建海埔新生地,開放村民承租與購買區域內之魚塭,進行大規模的文蛤養殖。目前台西鄉與麥寮鄉已是台灣最重要的文蛤產地,台西更是全台唯三的文蛤苗培育地區。
在地風貌 > 人文
五條港安西府
五港村地處沿海,歷來瘟疫與海難頻繁,相關信仰之廟宇甚多。其中,全台「張李莫府三千歲」祖廟-安西府便位於村內。安西府祭祀圈共有八股,範圍涵蓋台西鄉內10個村莊,可稱為全鄉之公廟。作為全台三大王爺廟宇之一,安西府分靈高達兩萬多尊,遍布全台,也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香客前來廟中參拜,帶動周邊街區的繁榮,商店與餐廳林立。
在地風貌 > 人文
串蚵殼
五港村路上可見村民在串蚵殼(pa̍k-ô-kuann),待農曆七月半後蚵農將再蚵殼放入海中,讓蚵苗附著。串蚵殼早期均為女性從事,現多為上了年紀的老人與外籍配偶,賺取外快。繩子與蚵殼等材料都由蚵農準備和運送,居民只要出工即可。綁一串可賺一點多元,一天可賺五、六百元,可說是一種家庭代工。這種串蚵殼並非自古皆然,早期利用竹竿與厚塑膠管讓蚵苗附著其上,逐漸演變後,1970、80年代開始將纖維繩用以串起蚵殼綁在蚵棚上,進而衍伸出串蚵殼的兼職工作形式。

博覽藏品

豐富藏品盡收眼底,授權開放歡迎使用

安西府七朝大醮玉皇壇普渡桌
安西府七朝大醮玉皇壇普渡桌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海埔新生地養殖魚塭水利
海埔新生地養殖魚塭水利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海埔新生地養殖魚塭水利
海埔新生地養殖魚塭水利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海口生活館蚵棚介紹
海口生活館蚵棚介紹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安西府七朝大醮
安西府七朝大醮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安西府七朝大醮
安西府七朝大醮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台西海口生活館展品
台西海口生活館展品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