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
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
地區簡介
尖石鄉玉峰村位於新竹縣東南隅,鄉名源自於轄內那羅、嘉樂兩溪匯流處聳立如尖筍的巨石,故名尖石。面積廣達527平方公里,佔新竹縣土地的三分之一強,也是新竹縣面積最大的鄉,海拔高度約為200至2000公尺,境內因山脈聳立而分成前山、後山兩大區域,前山是頭前溪的源頭,包含新樂、嘉樂、錦屏、義興及梅花五村落;後山則是大漢溪水系的發源地,有玉峰、秀巒二村落。境內主要居民為泰雅族及客家人。新竹縣尖石鄉在1920年由竹塹城警察部管轄,同年底改設州制,隸屬新竹州管轄,1946年奉令設鄉治。日治時期引入水稻種植,慢慢改變泰雅族人旱作、採集、狩獵的生計模式,同時也逐漸改變飲食、生產行為。1970年以後政府鼓勵農業上山政策,平地漢人陸續進入山地,帶來高經濟作物之栽種技術,山林土地逐漸開發種植水蜜桃、甜柿等。至2004年接連幾場風災造成嚴重土石流,讓石磊部落的泰雅族人開始正視山林開發問題。其後,結合了原住民傳統文化復振、土地利用與農業發展,石磊部落重新梳理文化脈絡,運用傳統知識,強化部落組織與群體認同,重新調理山林與農業的關係,逐漸轉型為自然農業和生態農業,開展高山農業和原住民文化的新契機。然而,原民強調人與土地、自然環境的和平共生模式,而採取有機或自然農法栽種出來的作物,產量、外觀,甚或口感均未及大眾市場認知,在銷售通路不加情形下,農民的產業勞動、付出成本和資金獲得並未能得到平衡,未來發展仍有待繼續關注。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高海拔梯田
玉峰村海拔1450公尺,冬季寒冷期降雪,梯田被雪覆蓋。台灣山區多開闢梯田,為日治時期官方召集漢人入山協助開墾,將原住民的稻作方式由游耕強制改為水田定耕。現在玉峰村內的梯田多用來種植蔬果作物。
在地風貌 > 土地
農田與山林結合
玉峰村採取農田與樹林結合的自然農法,運用山地環境特性與山林資源,種植高山蔬菜。在帶來經濟效益,盡量避免改變原有生態環境,不過,高山蔬菜的種植仍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產食方式、經濟型態與文化風貌。
在地風貌 > 物產
水蜜桃
台灣桃園、新竹及台中梨山地區等山區皆種植水蜜桃,夏季為產期。玉峰的水蜜桃避免使用化學肥料,因此水蜜桃甜度自然。尖石鄉水蜜桃品種以大久保、中津白桃、上海蜜、黃金桃等,色澤粉嫩或偏白,表皮有明顯長又綿密的絨毛。
在地風貌 > 物產
傳統藥材製作的肥料
玉峰村原住民將傳統山林知識裡用來治病的藥材,如Hebon(黃柏)、Ali(竹筍)等製作成營養源,取代市售的肥料或藥劑。村民運用傳統知識,重新調理山林與農業的關係,將當地農業逐漸轉型為自然農業和生態農業。
在地風貌 > 人文
兒童與農機具
農機具是生產工具,也是部落兒童的玩具。長輩農忙時,兒童在一旁嬉戲,農用推車就成了最佳的遊樂器材;而孩童腳上穿的雨鞋,就是下田防髒的必要配備,整體畫面與生活在都市的孩童之樂大異其趣。
在地風貌 > 人文
教會生活
基督宗教於1949年傳入部落,成為居民生活、信仰核心,日常生活與教會的規範、節慶與活動大量重合,族人生命各階段的儀式皆在教會進行;教會也取代了過去以家族為單位的組織型態,成為玉峰村社會運作的竹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