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瑪家鄉涼山村

屏東縣瑪家鄉涼山村

地形
丘陵
地區
南部
產業類型
農業
族群
原住民

地區簡介

涼山村為排灣族部落,位於屏東瑪家鄉西側,東面與舊佳義毗鄰,西與內埔鄉隘寮村及陸軍涼山營區接連,並以沿山公路185線為界。涼山部落為新部落組織,居民是在1934年至1935年(昭和7年至昭和10年),從當時的下排灣聚落群及瑪家聚落群強制遷移下來所建立的部落。新部落稱為Wakaba(若葉社),由日人設駐在所統治。1940年(民國29年)因聚居地不敷使用,再遷移至目前離平地1公里遠的現居地居住至今。

根據田野探訪,涼山村的維生農都在7-80歲以上。然而,近年來陸續有更年輕的人力投入農業,原因跟排灣族的社會階層制度與長系繼嗣原則有關。長嗣繼承家屋與土地,有責任維持土地與作物的繁榮昌盛。因此,社會組織的自我再生產,同時也維繫著持續有人投入農業,但已從維生轉變為休閒嗜好。他們選擇種植的作物是小米、紅藜、地瓜、芋頭、花生、高粱等傳統食物。由於小米在各種儀式、慶典、甚至選舉場合,都需要使用;而傳統美食如奇拿富(cinavu)、阿拜(abai)仍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故這些雜糧作物在村內形成一個從生產到消費、流通自成循環的內部體系,非常具有韌性。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涼山村風雨球場
前身為涼山國小操場的涼山村風雨球場在民國82年新建,是村民重要的集會場所,舉凡大大小小的活動都會在這個空間辦理,例如每年七月所舉辦的豐年祭、族人婚宴、球類比賽等等。 而空間內的建築為佳義國小涼山附幼教室,以及涼山部落文化健康站,每個月都會固定舉辦老幼共學的活動,在排灣族文化傳承上有重要的意義。
在地風貌 > 土地
涼山瀑布
涼山瀑布為瑪家鄉境內唯一的瀑布,瀑布尚未開發之前,境內有部分土地是村民所有,後來由政府徵收開設涼山瀑布風景區,並在2016委外經營,開設了遊憩區,結合瀑布的自然資源並規劃健行步道及相關遊樂設施。瀑布共分三層,第一層瀑布不需爬山涉水即可到達,非常親民;第二層瀑布因為地形落差大,並沒有開放遊客遊玩;第三層瀑布氣勢磅礴,從步道遠處就可以聽見水聲轟轟,涼山瀑布每到假日便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踏青。
在地風貌 > 物產
小米

小米栽植期分為春作與秋作兩期,春作播種期為2月上旬至下旬,秋作為9月上旬至下旬,小米需要經過三到四個月才會成熟結穗,在初發育階段就必須勤除草,也因為工作難度高,幾乎沒有年輕人的參與,放眼望去都是上了年紀的部落耆老們在鋤草。小米收割時會用競選布條的廢布或是塑膠繩綁成一大捆,放置在太陽底下曝曬至小米曬乾,曬乾後會清理除去雜質,再來是進行脫殼、碾米,小米的加工差異會因為食用方式的不同而選擇做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保存。

在地風貌 > 物產
傳統美食-cinavu
排灣族的傳統美食─cinavu,早期為族人的主食,若家中有做這些傳統美食,通常村民也都會分享給好友、鄰居。現今多是在節慶、生育、遠行、慶典、祭祀 、從軍、結婚場合時會出現,有少部分長輩還會當作日常主食。 cinavu的製作方式:把小米和芋頭粉加上肉類餡料混和,整理成條狀放在假酸漿葉上包裹,外層再以月桃葉包覆,最後用細繩綁緊固定,放入水中煮1小時,即可食用。
在地風貌 > 人文
小米農事換工
在排灣族部落裡有換工的傳統,早期耕種的人多,換工在小米經濟市場裡就扮演了重要角色,這種互助模式也帶出了排灣族人樂於分享的概念,耆老說今天到你家的田裡工作,明天換到我家來,小米收穫的時候,有幫忙的人也可以分到小米,大家都很開心。 收穫的過程中,耆老們會在田間一同唱著排灣族古調,古調內容除了有祈求豐收以及感謝的內容,其餘歌詞都是虛詞。
在地風貌 > 人文
涼山村收穫祭
每年收穫祭時間大約在7~8月之間,是排灣族人重要的慶典,其本意是要慶祝一年的豐收,感謝祖靈的保佑。現代因為基督教信仰的傳入,收穫祭以不像以往傳統由祭司主持祭儀,也增加了許多如頂上功夫、傳統拔河、負重接力、射箭比賽等傳統才藝來代替祭神、祭祖活動。

特色展覽

用一個個的展覽,述說農村地方的動人故事

若葉歸耕:涼山部落農事文化

一起走進田野,跟隨部落耆老,以涼山部落的美麗生態為表,農耕文化為裏

結婚不簡單:涼山部落排灣族傳統婚俗解密

您有參加婚禮的經驗嗎?您夢想中的婚禮是什麼模樣呢?  

其實,籌辦婚禮對準新人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尤其在臺灣原住民族群裡,排灣族婚俗更是數一數二的複雜。

本展覽將透過屏東縣瑪家鄉涼山部落的排灣族傳統婚俗,

博覽藏品

豐富藏品盡收眼底,授權開放歡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