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展覽
用一個個的展覽,述說農村地方的動人故事
若葉歸耕:涼山部落農事文化
一起走進田野,跟隨部落耆老,以涼山部落的美麗生態為表,農耕文化為裏
結婚不簡單:涼山部落排灣族傳統婚俗解密
您有參加婚禮的經驗嗎?您夢想中的婚禮是什麼模樣呢?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涼山村為排灣族部落,位於屏東瑪家鄉西側,東面與舊佳義毗鄰,西與內埔鄉隘寮村及陸軍涼山營區接連,並以沿山公路185線為界。涼山部落為新部落組織,居民是在1934年至1935年(昭和7年至昭和10年),從當時的下排灣聚落群及瑪家聚落群強制遷移下來所建立的部落。新部落稱為Wakaba(若葉社),由日人設駐在所統治。1940年(民國29年)因聚居地不敷使用,再遷移至目前離平地1公里遠的現居地居住至今。
根據田野探訪,涼山村的維生農都在7-80歲以上。然而,近年來陸續有更年輕的人力投入農業,原因跟排灣族的社會階層制度與長系繼嗣原則有關。長嗣繼承家屋與土地,有責任維持土地與作物的繁榮昌盛。因此,社會組織的自我再生產,同時也維繫著持續有人投入農業,但已從維生轉變為休閒嗜好。他們選擇種植的作物是小米、紅藜、地瓜、芋頭、花生、高粱等傳統食物。由於小米在各種儀式、慶典、甚至選舉場合,都需要使用;而傳統美食如奇拿富(cinavu)、阿拜(abai)仍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故這些雜糧作物在村內形成一個從生產到消費、流通自成循環的內部體系,非常具有韌性。
小米栽植期分為春作與秋作兩期,春作播種期為2月上旬至下旬,秋作為9月上旬至下旬,小米需要經過三到四個月才會成熟結穗,在初發育階段就必須勤除草,也因為工作難度高,幾乎沒有年輕人的參與,放眼望去都是上了年紀的部落耆老們在鋤草。小米收割時會用競選布條的廢布或是塑膠繩綁成一大捆,放置在太陽底下曝曬至小米曬乾,曬乾後會清理除去雜質,再來是進行脫殼、碾米,小米的加工差異會因為食用方式的不同而選擇做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