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斗南鎮

雲林縣斗南鎮

地形
平原
地區
南部
產業類型
農業
族群
福佬

地區簡介

雲林縣斗南鎮在整體台灣農業的發展上呈現出一種特殊類型,透過擴大耕作規模並藉由農會中介通路與自創品牌,斗南鎮的農業生氣蓬勃。儘管在各種交通路網建設下斗南鎮逐漸轉變為商業與工業聚集之處,但農業仍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這個重要性也展現在它的舊稱「他里霧」這個名字上。

「他里霧」是平埔族建立部落時對此地的命名,意指草原,反映了東邊古坑大尖山系帶來豐沛水源,滋養斗南平原上的大地與萬物。時至今日,斗南鎮仍是大濁水溪流域中重要的稻米產區。

經過當地農民與農會的協同合作,稻米、馬鈴薯、絲瓜與烏殼綠竹筍成為了當代斗南鎮特有的農產,它們不僅展現了當地的風土,也可從這些農作物背後認識到當地特有的社會連帶模式。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稻田彩繪
斗南鎮在1930年代便是重要的稻米產區。受惠於雲嘉大尖山系所帶來的水源,斗南平原的農田有充沛的灌溉用水,稻米因而仍是斗南鎮種植面積最多的農作物,近年來種植面積約為1800公頃。 做為鐵道與公路交通的節點,斗南鎮的都市化發展快速,即便如此,仍有大片農地在農民耕耘下持續生生不息。 深知斗南平原上的稻作地景比不上花東,因此當地居民努力創造具有特色的稻作景觀。
在地風貌 > 土地
稻米馬鈴薯輪作農業專區
斗南鎮的農田依土壤特質之別,慢慢地發展出不同的適種作物。以省道台一線做為界線,以西是較不具黏性且透水性高的土壤,因此發展成馬鈴薯與水稻輪作的農業經營專區。 第二期稻作收成後,在這個區域可看見曳引機來回穿梭田間,曳引機駛過後,原本平坦的稻田變成了一畦畦整齊排列的樣子。這裡將種下馬鈴薯,在100天後的收成季節來臨前,空無一物的農田又會變得充滿綠意。
在地風貌 > 物產
烏殼綠竹筍
烏殼綠竹筍是一種介於綠竹筍和麻竹筍之間的筍,它吃起來有綠竹筍的鮮嫩感,但外表長得像麻竹筍較粗壯。其他種類的竹筍產季分明,但烏殼綠竹筍卻一年四季皆可收成,於是我們在冬季還可吃到鮮嫩的竹筍沙拉。 烏殼綠竹筍多種植在溪流邊的畸零地,目前已是專業栽培的作物。銷售管道是透過農民產銷班,將產品集結後統一選別分級與包裝,再運送到果菜批發市場拍賣。
在地風貌 > 物產
絲瓜
絲瓜是台灣人夏季餐桌上常出現的一道菜。斗南鎮在近二十年開始專業栽培絲瓜,種植區域集中在將軍里,每一年種植二季(一月至六月、八月至十二月)。在最熱的季節七月恰好是農閒期,當地人戲稱絲瓜農有暑假可放。 目前每戶農家若靠夫婦二人的勞動力,約可管理約一公頃的絲瓜,為節省勞力,地勢平坦的絲瓜園,已改用乘坐式機械來除草和噴藥,這是斗南鎮種植絲瓜的優勢。
在地風貌 > 人文
六房媽過爐
六房媽過爐在2013年登錄為雲林縣無形文化資產,是重要宗教信仰活動。 被稱為「六房媽」的主神無固定寺廟,三百年來在斗六、虎尾、斗南、大埤、土庫五個鄉鎮內的聚落輪流設立紅壇進行供奉祭祀。這些聚落分別是大北勢股、過溪股、斗南股、五間厝股、土庫股,股下有各庄頭加入輪值。 各股爐主會擲筊在每年農曆四月決定吉日進行六房媽過爐儀式,信眾徒步為六房媽搬家並遶境。
在地風貌 > 人文
斗南火車站
日治時期鐵道建設中,斗南是重要一站,它連接了縱貫線鐵道與通往虎尾糖廠的糖業鐵道。1903年設站啟用,時稱「他里霧驛」。1945年進行站房改建,是日治時期最後一個改建完成的火車站,而這個站體一直延用到2020年才退役。在這七十五年的歲月裡,它見證了斗南與海線居民的日常往返、生命中各種分合、離別與重聚時刻。 2020年9月4日斗南新火車站啟用,舊站體列為歷史建築。

特色展覽

用一個個的展覽,述說農村地方的動人故事

他里霧之春:以馬鈴薯聞名的斗南

「他里霧」是平埔族建立部落時對此地的命名,意指草原,反映了東邊古坑大尖山系帶來豐沛水源,滋養斗南平原上的大地與萬物。

博覽藏品

豐富藏品盡收眼底,授權開放歡迎使用

IMG_3177
IMG_3177
雲林縣斗南鎮
IMG_3181
IMG_3181
雲林縣斗南鎮
IMG_3176
IMG_3176
雲林縣斗南鎮
IMG_3138
IMG_3138
雲林縣斗南鎮
IMG_3163
IMG_3163
雲林縣斗南鎮
IMG_3135
IMG_3135
雲林縣斗南鎮
IMG_3172
IMG_3172
雲林縣斗南鎮
IMG_3141
IMG_3141
雲林縣斗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