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

雲林縣元長鄉五塊村

地形
平原
地區
南部
產業類型
農業
族群
福佬

地區簡介

元長鄉五塊村舊名五塊寮、五塊厝,位處嘉南平原。其地形與氣候有利於農作,但在土壤和水文上則因多鹽份地兼降雨不均,早期常有水災、旱災與風災,對農業生產多所侷限。 由於大型水利設施缺乏,本地從清代到日治初期一直是以「看天田」的方式進行旱作。直到1930年代嘉南大圳開通後,三年輪作法實施,才開始有水稻的栽種。 受惠與受制常是一體兩面。居民因應此地土壤、水文與氣候,發展出全臺獨步的落花生經濟。以2017為例,全國/雲林縣/元長鄉的落花生總產量分別是63,287/50,084/10,338(公噸);其中雲林縣佔全臺落花生產量近八成;元長鄉的產量則是雲林縣之最,比例高達21%。 現在,大型代耕農業、花生採收機械與落花生產業成為本地農業發展亮點,這些農業特色反映了百年來嘉南平原農業發展與農村生活文化的變遷,也是接下來我們要講的農村故事。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水稻田
五塊村位處雲嘉平原西側,這塊屬於「鹽分地」的土地,由於缺乏大型水利設施,從清代到日治初期一直是以「看天田」的方式種植甘蔗、落花生、番薯及雜糧等旱作。直到1930年代以後,隨著嘉南大圳的全線開通始能栽植水稻。這張日期時期的水稻田舊照中,可見農民以人工除草,田間散落的肥料袋顯示農業的「綠色革命」已有所進展。
在地風貌 > 土地
花生田
元長鄉的花生產量居全臺之冠,五塊村的黑金剛花生又獨具特色。五塊村的花生栽植史,見證雲嘉平原因應缺水而發展出的耐瘠、耐旱種作型態。為了因應各種社會、經濟與環境的變化,近三十年來,五塊村民從傳統中尋求創新,在品種、栽植、灌溉、施藥、採收、加工、儲藏、行銷,進行變革,造就獨特的產業特色。
在地風貌 > 物產
花生
由於現代農村的曬穀場越來越少,封鎖農路晾曬花生成為花生採收季的常見風景。農民將花生在馬路或水泥地上曝曬,夏天利用日曬、冬天則以北風自然風乾,不但要時時以人工翻攪,更需防範夏天突如其來的西北雨侵襲。現在,雖然有部分農民逐漸採用機械烘乾,但是比較兩者,天然烘乾的花生不但成本低、製作出的成品口感亦較佳,因此傳統的堅持者還是大有人在。
在地風貌 > 物產
溫室洋桔梗
五塊村有部分農民,架設溫室,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溫室洋桔梗。雖然溫室的起造價格不菲,水電成本亦高,但是透過溫室可以隔絕部分的空氣汙染跟落塵,亦能減少各種藥物的使用,有效控制花卉的生長,生產出高質量的花卉,透過內外銷獲取較好的市場價格。多彩繽紛的洋桔梗,妝點了五塊村的田園地景。
在地風貌 > 人文
蔡秋桐
蔡秋桐(1900-1984),是日治到戰後五塊村最重要的地方領袖,他曾經擔任五塊寮保正達25年,又是製糖會社、嘉南大圳等諸多委員,對地方政治涉入頗深。戰後,他曾擔任村長、鄉長與臺南縣參議員等職,後因白色恐怖繫獄。蔡秋桐也是日治時期重要漢文的小說家,他的作品以元長、五塊村一帶為背景,描繪殖民統治下的農村生活與農民樣貌,笑中帶淚,深刻見證了時代的變化。
在地風貌 > 人文
五年王爺祭巡庄
五塊村屬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的信仰圈,每隔五年的農曆十月七日至十月九日,村民前往鎮安宮迎接「五年千歲」,再到北港迎媽祖,由媽祖陪同王爺一同出巡遶境。雲嘉平原的農曆十月,水稻、花生已經採收,遶境隊伍逐戶巡庄,喧囂熱鬧,家戶則是備妥豐盛祭品,感謝五年王庇佑豐收。圖中還可見村民事先將曝曬中的花生鏟至兩旁,方便隊伍通行。

主題精選

找歷史

時間軸,探索土地的過去到現在

找景點

地圖,走訪地方的生活空間

找影音

紀錄片,認識村落的生活點滴

找記憶

口述歷史,閱讀在地人的生命故事

特色展覽

用一個個的展覽,述說農村地方的動人故事

博覽藏品

豐富藏品盡收眼底,授權開放歡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