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37個藏品
美濃農會自有品牌
美濃農會自有品牌
高雄市美濃區
在未來超市外擺設的美濃區農會自有品牌的加工農產品。有紅豆、黃豆、147稻米、蘿蔔乾、番茄乾…等。
美濃147稻米
美濃147稻米
高雄市美濃區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發的新品種香米。 2012年美濃區農會取得該品種的授權,成為全國唯一的147稻米的專業契作區。圖片拍攝於美濃農會未來超市。
20211114稻米結穗
20211114稻米結穗
新竹縣北埔鄉
20211026稻米結穗了
20211026稻米結穗了
苗栗縣三灣鄉
20210511.割稻機一
20210511.割稻機一
苗栗縣三灣鄉
農耕隊是逐稻米而居的工作組織,三灣張家自組家族的農耕隊,平時機器都放在張家夥房周邊,有任務時,才由卡車載運機器南下助耕。
20210511.搬運車
20210511.搬運車
苗栗縣三灣鄉
農耕隊是逐稻米而居的工作組織,三灣張家自組家族的農耕隊,平時機器都放在張家夥房周邊,有任務時,才由卡車載運機器南下助耕。
20210511.堆高機
20210511.堆高機
苗栗縣三灣鄉
農耕隊是逐稻米而居的工作組織,三灣張家自組家族的農耕隊,平時機器都放在張家夥房周邊,有任務時,才由卡車載運機器南下助耕。
20210511.割稻機JPG
20210511.割稻機JPG
苗栗縣三灣鄉
農耕隊是逐稻米而居的工作組織,三灣張家自組家族的農耕隊,平時機器都放在張家夥房周邊,有任務時,才由卡車載運機器南下助耕。
20210511.怪手
20210511.怪手
苗栗縣三灣鄉
農耕隊是逐稻米而居的工作組織,三灣張家自組家族的農耕隊,平時機器都放在張家夥房周邊,有任務時,才由卡車載運機器南下助耕。
20210511.卡車
20210511.卡車
苗栗縣三灣鄉
農耕隊是逐稻米而居的工作組織,三灣張家自組家族的農耕隊,平時機器都放在張家夥房周邊,有任務時,才由卡車載運機器南下助耕。
20210428纖米機
20210428纖米機
新竹縣北埔鄉
北埔農會的農民直銷站內有一台纖米機,可以當場讓消費者體驗糙米脫殼成為精米。
20210319稻米插秧了
20210319稻米插秧了
新竹縣北埔鄉
過完年之後,北埔農民則開始插秧,進入春耕,稻田景觀也換一種風貌。
20210311客家粄條
20210311客家粄條
新竹縣北埔鄉
客家粄條是用北埔盛產的稻米所製作,是以前農村工作的點心,如今成為北埔老街的客家美食之一
保安宮收冬戲祭祀現場
保安宮收冬戲祭祀現場
臺東縣池上鄉新興村
每年稻米收割完後,約農曆11月至12月初之間,池上鄉內各村農民為感謝神明庇佑,輪流請布袋戲班做收冬戲演出以酬謝神明。各村做戲的期程不一,有些村落固定日期,有些則以向神明請示的方式決定。在收冬戲演出當天,各村居民會備好三牲四果前往村內廟宇祭祀,祈求來年五穀豐收。
20210628稻田
20210628稻田
新竹縣北埔鄉
北埔稻田強調友善耕作,稻米由企業認養,才能保有四時不同的稻田景觀。
18.飲食與服飾文化-暑期營隊自製餐點5
18.飲食與服飾文化-暑期營隊自製餐點5
高雄市美濃區
圖中的米飯,是學生在食農課程中的稻米栽種,最終的成品結果。全程皆為有機栽種,口感、長相可能不像市面上有挑選過的商品,但這都是學生親力親為的努力結晶。
二重村棄置脫穀機
二重村棄置脫穀機
彰化縣埔心鄉埤霞村、二重村
稻米是埤霞村與二重村種植面積最大,時間也最長久的作物。棄置的脫殼機反應當地農作物轉作的情況。楊東霖於2020年6月2日攝。
池富道路稻景
池富道路稻景
臺東縣池上鄉新興村
稻米是池上鄉最重要的農作物,民國108年全鄉總種植面積約1537公頃,產量達3040公頃。池上鄉稻米的灌溉水源自新武呂溪溪水,種植土壤富含黏質及有機質,佐以無工業廢水及空氣污染等環境優勢,生產的稻米品質穩定。
稻米展售局部
稻米展售局部
臺東縣池上鄉新興村
108年冠軍米
108年冠軍米
臺東縣池上鄉新興村
謝美國於108年參與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奪得台灣有機米組冠軍,後參與日本「食味分析鑑定國際大會競賽」奪得金賞獎。
農夫謝美國冠軍米包裝
農夫謝美國冠軍米包裝
臺東縣池上鄉新興村
在地農夫產品
在地農夫產品
臺東縣池上鄉新興村
池上農作以稻米為大宗,其他作物如梅子、黃豆、火龍果等蔬果雖少量生產,但池上農會利用加工再製產品,透過網路商城與實體店銷售,民國109年池上農會生鮮超市重新裝潢,轉為池上直銷驛站,其中規劃在地農夫專賣區,販售鄉內農產,包含自產米與菜乾、菜脯、辣椒等醃製食品,提供多元銷售管道。
自然農法米糧商品
自然農法米糧商品
臺中市烏日區溪尾里
圖為莊登傑以自然農法所種植之「冒險米」,並放置在芬園農會展售。莊先生起初舉辦「冒險吃好米」的活動,募得股東預購稻米。用這種方式與消費者建立默契,且自身也以自然農法耕作與土地和平相處。 參考資料 蘇識宇,《溪尾里人類生態志》,台北:中央研究院暨行政院農委會,2022。
莊登傑先生
莊登傑先生
臺中市烏日區溪尾里
莊登傑先生開設美荔芬園,亦可在農糧署的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系統中查詢到,其對自季的簡介為:「採自然耕作方式,種植稻米、鳳梨,還有少量芭蕉、美人蕉,不施肥不灑藥,把美好也留給下一代!」 蘇識宇,收錄中研院台史所團隊,《2019-2022年溪尾里田野筆記》,未刊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