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

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

地形
平原
地區
東部
產業類型
農業
族群
混合

地區簡介

干城村位於花蓮縣吉安鄉,與花蓮市區相鄰。此地原為阿美族七腳川社人之活動範圍,沿山亦有太魯閣族人,山邊則為巨石遍佈之荒地。日治時期七腳川事件後,七腳川社遭滅社遷移,日人設吉野村並廣修水利設施,召募閩客島內移民為佃農,部分散居於「牧場」,即今日的干城、南華一帶。日軍戰敗後,西干城被設為慈雲墾區,招募退役外省軍人入駐,始進行大規模拓墾,環境出現大規模織變遷;東邊亦有來到花蓮討生活的「前山仔」開田。不同來源的人群,於各時期陸續交會於干城,外省人、島內閩客移民、阿美與太魯閣族共同生活,形塑出今日干城多元共生的「移民村」特性。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干城村稻田景觀
台九線以西為西干城,為慈雲墾區,即今日俗稱五十甲之地區,民宿商家林立,為今日干城村民之主要生活圈;台九線以東為東干城,除少數住家外,為仍在使用的農地主要分布區。東干城遍佈大量稻田、芋頭田與龍鬚菜田,有農戶收購與租借土地,種植大面積的芋頭,並與稻米進行輪作,或種植龍鬚菜、韭菜等葉菜類。
在地風貌 > 土地
退役軍人拓墾河川地
1960年代,退役軍人拓墾花東地區河川地之老照片。「與河川爭地,問石頭要糧」為時任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蔣經國之訓示,為東部開發處開發木瓜溪流域河川地的指導方針,對干城村環境變遷有重大影響,促使位處木瓜溪流域之干城村由河川地轉為良田。影像來源: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東農場。
在地風貌 > 物產
吉安「米淇淋」
吉安農會力推現點現做之「米淇淋」,結合吉安米與吉安芋頭兩種特色農產品,以新鮮糙米與黑糙米做成香酥米香,再搭配吉安芋頭做成的米香冰淇淋,兩者搭配口味酥脆而香味濃郁,口感綿密,為在地推薦的人氣點心。吉安農會冰城除冰品外,同時也販賣如吉安米、芋圓、芋頭麵條、芋頭燒、紅藜饅頭、龍鬚菜水餃等商品,並開放網路訂購。
在地風貌 > 物產
芋頭
東干城芋頭田遍佈,干城村與南華村為吉安鄉芋頭的重要產地。今日之吉安鄉以四種作物聞名,包含稻米、芋頭、韭菜、龍鬚菜,稱為「吉安四寶」,是當地重要農作,其中以源自「屏東仔」帶來水芋技術的「干城芋頭」最為特殊,由於源自奇萊山水之純淨與冰涼,造就干城芋頭品質優異,卻因食品加工設備不足、品牌行銷創立艱難等因素囿限「干城芋」之品牌發展。
在地風貌 > 人文
哈基濘部落豐年祭
干城村族群多元,有福佬、客家、外省、阿美族與太魯閣族等五大族群,其中干城村的阿美族部落為「Hacining(哈基濘)部落」。哈基濘部落成立於1978年,名稱源於初音的日文讀音「Hatsune」,由官本輝發起,成員以1945年日軍戰敗後逐漸遷回吉安鄉的七腳川後裔,及吉安鄉周遭以及自花蓮南部(光復一帶)北上定居的阿美族人為主,豐年祭為每年夏天的重要慶典。
在地風貌 > 人文
干城村福德宮
干城村漢人社群以土地公為主要信仰祭祀,以干城村福德宮為聚落信仰中心,主祀土地公與媽祖,宗教禮俗活動主要有:元宵節叩求平安、媽祖誕辰村落遶境、農曆十月十五日叩謝平安。干城村福德宮建廟時間不詳,根據當地耆老,確知1963年時已有「石頭廟」存在,於靠近台九線馬路處。正式建廟始於1983年。直至1995年7月,因台九線道路增建拓寬之故,遂將廟往內移至今址,維持至今。

主題精選

找影音

紀錄片,認識村落的生活點滴

特色展覽

用一個個的展覽,述說農村地方的動人故事

與河川爭地.問石頭要糧

五十甲老兵生命記憶展

博覽藏品

豐富藏品盡收眼底,授權開放歡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