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地區

基隆市中正區八斗子地區

地形
平原
地區
北部
產業類型
漁業
族群
福佬

地區簡介

八斗子在基隆市東北角的一個小漁村,為東北部七斗山所在地。在現今行政劃分屬基隆市中正區管轄。早期八斗子一帶屬凱達格蘭族的生活區域,後經過荷蘭及西班牙的統治,在清乾隆時期(約1770年)福建遷來杜氏五兄弟居住於八斗子,從事捕魚工作。八斗子原為一座島嶼,日治時期為興建北部火力發電所在此填海造陸,將該島嶼與台灣本島銜接起來而形成人工陸連島。半島西側的八斗子灣海深砂淺,是一天然良港面臨臺灣海峽及太平洋的交界,在國民政府時期著手興建漁港設施,使得八斗子具備現今的經濟發展及觀光休憩的功能。產業的部分以漁業為大宗,另還有其相關的附屬產業,像是漁產加工、漁具修補買賣等等。漁業方面以沿岸採集捕撈、近海漁業為主,夏天會以捕撈「小管」為大宗,而冬季主要又會改以「白帶魚」為大宗。近年來隨著海科館的成立,八斗子也正逐步開放觀光,而每年夏季所舉辦的鎖管季也成為當地重要的觀光活動之一。

在地風貌

土地
物產
人文
在地風貌 > 土地
八斗子漁港
八斗子漁港位於基隆市中山區,為岩岸岬角地形而成的天然良港,漁獲資源豐富,是八斗子世代居民長久以來的生計來源,民國63年時任蔣經國總統下令建造,已解決正濱漁港腹地擁擠的情形,啟用落成至今仍是北台灣重要漁船停泊港之一,屬於漁業法中第一類漁港歸類。主要漁獲以小管為大宗,亦有白帶魚、鯖魚等等。
在地風貌 > 土地
咕咾石厝
早期八斗子居民的住屋環境之一,當時來八斗子拓墾的杜氏族人,利用海邊隨手可得的「咕咾石」來建造而成,咕咾石為海邊常見的一種珊瑚礁岩體,為早期漁村常見的建材之一堅固耐用且防風,居民利用咕咾石堆疊成住屋牆面,並利用石灰等黏著物將其抹平,屋頂會鋪上園仔草,到後期才改用瓦片,這類的住屋目前在八斗子地區已少見。
在地風貌 > 物產
白帶魚
白帶魚為冬季的八斗子漁獲種類之一,因台灣北部受東北季風的影響多數的漁船會在港內整備休息,少數漁船會出港捕撈白帶魚,主要捕撈的魚法以延繩釣及一支釣為主。回港漁船將於會交由魚販來整理上車,送至漁市拍賣。
在地風貌 > 物產
小管
魚寮是八斗子的傳統漁業加工,早期捕撈漁獲回港為了保存漁獲,會在沙灘上搭棚子煮漁獲。演變至今,漁船在外海捕撈的小管,會在外海先將小管過水,放置船艙內裝箱急速冷凍增加保存時間,回港後再將成箱的小管交由盤商銷售或是送至魚寮。而照片中的魚寮正有漁村婦女在做解凍及揀選分類小管的工作。
在地風貌 > 人文
漁港回港旁漁民
每當漁港回港時,船東的親戚家人、鄰居朋友都會來港邊關心寒暄,關心捕魚狀況、漁獲情形、協助漁船修補、有無需要幫忙的地方等等,是一種漁況的交流、海況交流、捕魚趣事等等也帶有濃濃人情味。照片中的居民正在討論著,要如何將船上的器具做維修,並閒聊著此趟出海所遇到的趣事。
在地風貌 > 人文
遶境隊伍與信眾換香
在八斗子傳統漁村信仰中,還是仍然保存著「換香」的動作。在參與遶境的神明鑾轎前設有香座,信眾們手持清香齊聚門前設香案鮮花素果等等祭拜,等待繞境隊伍通過時把手中的線香與神轎線香交換,透過這個動作,把神明的香火和靈力請回家中,保佑闔家平安、諸事大吉。

博覽藏品

豐富藏品盡收眼底,授權開放歡迎使用

萬善祠
萬善祠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八斗子漁港
八斗子漁港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從望幽谷眺望八斗子漁港
從望幽谷眺望八斗子漁港
中央研究院 數位文化中心
漁港
漁港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漁工船上生活空間
漁工船上生活空間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參與禮斗法會居民
參與禮斗法會居民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祭祀用甜龍眼米糕
祭祀用甜龍眼米糕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早期寄藥包文化
早期寄藥包文化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貢獻與參與

募集農村在地展覽與藏品,分享您的精彩創作

臺灣農村說故事

活動時間
2021/03/01 - 2021/08/31
簡介
徵集臺灣農村記憶,邀請您說出自己家鄉的故事
展覽徵集